时间:2022-11-30 13:23:43 | 浏览:588
【火焱文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作品版权归作者和平台所有,不得私自转载或用于其他目的。
犹记得小时候,最初对黄金的认识源自于爆火的动漫《圣斗士星矢》。
在《黄金十二宫篇》中,眼瞅着青铜圣斗士们在强大的“黄金圣衣”面前被虐得体无完肤,从此便对黄金有了相当深刻的崇拜感。
长大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又愈发觉得黄金和自己有着一股“密不可分,却又遥不可及”的触感。
说它近,因它早已寓含于生活中,和我们的工资,收入息息相关。这不,前几天就有“金价回暖,中国大妈成功解套”的好消息。
说它远,似乎它只在为富人服务,成为上层社会炫耀的工具。例如印度富豪Datta Phuge,就曾夸张地用纯金打造了一件重达3.5公斤的衬衫,并宣称成本高达235000美元。
但随后就招致了疾苦百姓愤恨,一度惨死街头。
不得不说,人们对黄金的追求果真是极致的。它跨越了年龄,跨越了种族,跨越了国界,甚至,还跨越了次元。
在遥远的欧洲古代,也同样存在着一批这样的黄金迷。他们不但将黄金秀在了衣服和建筑上,甚至连书稿和墨水中也同样泛着耀眼的金光。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率先记载了有关埃及人镀金的事件。后来希腊人依葫芦画瓢,也习得了此等高超技艺,其中以克里斯里凡亭雕像为代表的人物镶金作品最为著名。
有趣的是,它同时也是我们熟知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黄金圣衣”的具体出处。
图为克里斯里凡亭雕像
克里斯里凡亭雕像象征着古希腊人的黄金崇拜,在宫廷中极负盛名。同时它也是最早期拥有“模块化”理念的雕像。
在雕刻时,人们会先用木头制造其整体架构,然后再用削薄的象牙板刻画人物的肉身,附以镀金叶做成的盔甲,服装以及毛发等。
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雕刻家们还用会玻璃糊或者宝石来制作人物的眼睛,配饰以及武器等,令克里斯里凡亭极具奢华之美。
不过,希腊人也并不是傻憨憨,他们如此大费周章地打造这些黄金产品,除了想彰显其强盛的国力外,也在为日后不可预测的危机做准备。
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把雕像搞成模块化的重要原因——方便取走。
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当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时,希腊人会将雕像上的黄金取出并融化,再制成可供流通的硬币或金条以缓解压力;当情况好转后,他们还会再次恢复黄金雕像,以备他日所用。
复原后的“雅典娜·帕提农”黄金雕像
例如,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Pheidias)的作品“雅典娜·帕提农(Athena Parthenos)”,其右手握着的纯金“nikea”雕像,就是出于上述目的而打造的。
据统计,在希腊的繁荣时期,总共铸造了多达六个纯金的Nikae雕像,当权者们称它们为“神圣的宝库”,皆由圣殿的女祭司,神父和安保人员共同守护着,以防灾难的到来。
在罗马时期,依照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说法,公元前146年,由执政官卢基乌斯·穆米乌斯(Lucius Mummius)第一个做了“爱镀金”的罗马人。
在迦太基帝国覆灭后,罗马人便开始在寺庙和宫殿的天花板上大张旗鼓地镀金,做出了一副唯我独尊的态势。
按照老普林尼的原话:
“奢侈品在他们身上的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可能会看到所有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在墙壁,拱顶以及住所的其他地方涂上金箔。
这足可见罗马人对黄金的疯狂。
为此,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还专门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详细地描述过镀金技艺,这点我们会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此后,时间推进到中世纪,也就是欧洲真正的“黄金年代”。此时随着镀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甚至将它展示到了书稿和墨水中。
图为《时祷书》页面
例如,中世纪贵族和宗教人士挚爱的《时祷书》就是这么一款泛着金光的书籍。其书稿大都有金箔和彩色宝石镶嵌,预示着人们对上帝的崇敬以及《圣经》本身的高贵。
在世俗社会中,各国君主们对黄金的追求也堪比对上帝的信仰。
法国人中就有一枚好例子——13世纪末,在法国君主查理六世的贵重物品清单中,曾记录着一枚精美的,由纯金打造的“金杯”。
它有23.6厘米高(9.25英寸),最宽处直径17.8厘米(6.94英寸),重达1.935千克(4.26磅)。杯身刻有四颗蓝宝石,三枚巴拉斯红宝石以及十五颗小珍珠。脚底饰有36颗大珍珠,配以精美珐琅画的装饰,极具艺术奢华感。
图为镶金的大克里姆林宫
其实,像这样的镶金工艺品,中世纪并不少见。14世纪的俄罗斯大公甚至还意图打造一座镶满金饰的宫殿。
那么,究竟欧洲古人有什么高超技术,能将金箔以及镶金饰品服服帖帖地打造成一款又一款艺术品,这其中又有多少讲究呢?
我想还要从古希腊人的传统手工说起。
其实欧洲早期的镀金并没有多少“黑科技”可言,其核心技术就是一个字“打”。
这一点在荷马的《奥德赛》和《旧约》中都有记载:工匠师傅需要不断地折叠金箔,敲打,再折叠,得到想要的厚度。
事实上,罗马时期的金箔大约是现代的10倍厚,而中世纪的金箔也有现代的5倍,称不上什么“薄如蝉翼”。
然后,人们会用沥青作为金箔和建筑之间的粘合剂。
如果在画布或木头上镀金,人们则通常会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石膏”。这种“石膏”是由精细研磨的石膏或白垩与胶混合制成的物质。
当石膏牢固地附着在表面后,师傅们会令其充分干燥,然后用刀片将石膏面尽量刮平。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到了上胶的环节。
欧洲古代主要有两种上胶方式,分别为兔皮胶和水混合而成的“水镀金”,以及亚麻籽油煮沸后和石蜡混合的“油烫金”。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需要将金箔牢牢地和上述任意混合物按在一起,待晾干后再用已经抛光的玛瑙打磨。
图为玛瑙器材正在打磨镶金的相框
此外,如果你想再画布和羊皮纸上镀金,那么打烂的蛋清+树胶或亚美尼亚红土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亚美尼亚红土胶带有一种特殊的淡红或暗红色,由兔皮胶和红土混合而成)。
但是这两种组合均会让金箔变硬而不易延展,有破损的风险。所以中世纪工匠们还会特别地在混合物中加一些蜂蜜,使其变得更加柔软。
图为工匠正在白色石膏底儿上用红土胶勾勒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亚美尼亚红土胶之所以会被广泛应用于镀金产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黏”,而是在于它本身的颜色。
没错,就是那股暗淡的红。
中世纪的黄金商人曾做出过一些调查,结论认为,当镶金器具变得老旧破损时,其露出的白色石膏底边儿会让顾客的差评率陡增。
但是如果露出的红色或者暗红色底儿时,人们却普遍能接受这种破损。
于是乎,亚美尼亚红土胶以一种近乎革命的态势,被广大手工匠和艺术家争相使用,镀金产品的销路也变得越来越好。在意大利,低地国家以及德国,我们都能看到典型的亚美尼亚红土胶作品。
此外,除了石膏和胶水,欧洲古人还发明了一种“液体黄金”或者称“贝壳金”的金墨水——师傅们从贻贝或牡蛎的壳中提取了有效物质,配合阿拉伯树胶,制造出了一种粉末状的金。
这种金粉再和墨水组合,诞生出了我们此前说的“液体黄金”,它可以涂抹在钢笔或者刷子上,为更细致的书籍或画像勾勒线条。
不过这种金墨水和传统的镀金方式正相反,需要人们先为目标物上色,再用金墨水勾勒以创造出独特的“金红色”,“金蓝色”等亮丽色彩。涂金后,艺术家还会加热作品以使黄金略微融化,从而确保涂层的均匀。
上述贝壳金在15世纪后曾一度风靡欧洲,成为了居家之镀金首选。
当然,如果你厌倦了不停捶打和勾勒,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来达到镶金的目的。
公元800年左右波斯人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杨(Jabir ibn Hayyan)将食盐与矾(硫酸)混合到一起发明了能够溶解金的王水。
然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王水”来制作银镀金的器具,这一过程被称为“冷烫金”。
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将金投入到王水中融化,然后将亚麻布浸入到这混合溶液中,再将其点燃,最后用软皮革或木塞在银器上涂抹燃烧后的黑色灰烬。
晾干一段时间后,就能得到镀金的银器了。
图为18世纪镀金银器组合
唉,想想欧洲古人对黄金的痴迷和追求,在看看现在深处温饱线的我。何时才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黄金大件,镀金的也行啊!
我想,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往期回顾
1.《办公室考古系列:防窥探的神秘火漆和印章》
2.《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3.《办公室考古系列:比洛阳纸更贵的是,中世纪的“笔和墨”》
本期文献
1. Sloan, Annie (1996) Decorative Gilding, Collins & Brown, ISBN 978-0-89577-879-6
2. Hunt, L. B. (1979). "Gold in the pottery industry". Gold Bulletin. 12 (3): 116–127. doi:10.1007/BF03215112.
3. Etris, S.F. (1982). "Gold And Lustres For The Ceramic Tile Industry". Ceramic Industries. 119 (5): 36.
4.A Guide to Technical Terms. London: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and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