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中山区位竞争力怎么凸显?

2022-09-07 12:18:55 1728

摘要:如果从区位上看,分别处于珠江口东西岸的惠州市和中山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接受超级城市的辐射,承担着区域枢纽的角色。在珠三角城市发展格局中,经济总量处于同一梯队的中山与惠州,一直是外界重点对比的一组城市。...

在珠三角城市发展格局中,经济总量处于同一梯队的中山与惠州,一直是外界重点对比的一组城市。如果从区位上看,分别处于珠江口东西岸的惠州市和中山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接受超级城市的辐射,承担着区域枢纽的角色。

区位是枢纽形成的天然要素,这在中山和惠州两座城市身上尤为明显。北接广佛都市圈,南靠珠澳,通过深中通道可直达深圳,中山区位优势突出。“岭东雄郡”惠州自古是“粤东门户”。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历史机遇下,与广深相邻的惠州,也迎来打造大湾区“黄金走廊”的新区位之战。

枢纽的形成需外部推动,更需城市主动而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中山和惠州都将交通作为区位优势的“放大器”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2019年,在中山打响“交通大会战”之时,东岸的惠州启动了“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工程。这个内连惠州市内7个县区、外通广深莞等6个城市的超级交通工程,被寄予了打开惠州连海向“湾”产城发展新格局的希望,有望推动城市发展从江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2021年,惠州进一步提出“12345”综合交通发展格局,从交通与城市空间规划等关系,描绘了一幅新城市发展蓝图。

这是惠州城市发展的突围探索,也是一条可给中山带来启示的发展路径。

再造“枢纽”

“丰”字超级交通工程连海入“湾”

“惠州有9个高铁站,与桂林并列全国第一,但是,却不是枢纽。”

“丰”字超级交通工程如一颗巨石落入水中,迅速激起了浪花,引发了外界对惠州交通的深入讨论。关于惠州的交通“欠账”也被网友翻出:区位突出,交通建设分散,便捷程度不高,这直接导致惠州虽然拥有密集的高铁站布点,却不是交通枢纽的尴尬局面。

惠州总面积11347平方公里,是中山的6倍之多。从辖区面积来看,惠州的交通建设任务比中山更重,也面临着不同的建设难题。关于惠州市的交通网络问题,今年8月公示的《惠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公众征求意见稿)》就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枢纽地位需进一步提升,作为湾区东部枢纽的承载力有待加强。在交通网络方面,规划突出了“不平衡”这一关键问题:高速公路对东南部、北部等旅游资源集中区域辐射和服务不足;国省道高等级公路比重较低,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快速路体系未完全形成,串联城市机场、各高铁站及产业平台之间快速交通网络功能不强;中心城区进出城耗时较长,中心城区跨江、跨河通道不足,城区各组团间的高效直连道路不够完善。

惠州启动“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工程,展现城市新发展蓝图。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痛而奋起。对于惠州而言,“丰”字超级交通工程是补短板之举,也是再造与强化交通枢纽的过程。

“丰”字交通主框架空间结构为“三横一竖”,总里程约485公里。其中,第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形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沿江交通轴线;第二“横”对接东莞(松山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辐射河源、梅州的中部交通轴线;第三“横”对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的东西交通轴线;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轴线。

结合“丰”字交通主框架,在惠州市区原有的“两环八射”快速进出城体系基础上,惠州还构建全市域的“五横五纵”快速路支撑体系,以及五条联络加密线,总里程约747公里。

对全市交通网络建设,惠州市作了更为宏观的布局。《惠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惠州市将构建起支撑双区双循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海陆空大交通格局初步成型,“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对接广深莞、辐射粤东北、畅通国内外。

随着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逐步成型,大湾区东部交通门户枢纽角色也将愈发明显。

产业协同

建设连接广深港莞“黄金通道”

交通规划的背后,还包含着惠州对城市产业体系的新谋划。在“丰”字超级交通工程启动之初,惠州就提出“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谋划和提升一批产业发展平台。“12345”综合交通发展格局中,惠州提出打造4个高质量融合示范,其中一个就是“交通轴线与产业带融合示范”。

“丰”字路网既是一个交通路网,也是惠州的产业新架构。在惠州市的产业版图中,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是两大主干,两大产业分别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部沿海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除了国家级园区,惠州市内还有上百个大小不一的工业区,园区分散,这也导致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和效益仍未最大化。近年来,惠州市提出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其中“2”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支柱产业,“1”是指生命健康产业,产业发展对高质量平台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新平台建设任务日益迫切。

在“丰”字超级交通工程启动之初,沿线产业发展就已被纳入规划。“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廊道控制宽度在300米或500米范围内,除了道路、绿道,主要布置高端要素资源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串联带动沿线产业园区发展,这相当于进一步拉宽了地区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分散的产业空间化零为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丰”字超级交通工程启动实施近半年后,惠州市出台《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提出“3+7”工业园区新格局,即优化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重点建设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这是对“丰”字超级交通工程“交通带动产业”布局的升级,“以路为带”的产业新框架进一步清晰。

惠州还将产业发展的触角延伸至外部,通过拓展路网,对接深圳、东莞乃至香港等地区的优质产业资源,借力推动地区产业升级。

根据《惠州市“丰”字交通主框架总体布局规划》,惠州将通过东西交通轴线,承接前海、横琴、珠西先进装备制造区等地产业,优化惠阳区临深产业结构,并构建空港经济区集聚优势;通过中部交通轴线,承接广州南沙、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的金融、物流、高端电子信息及高端制造业等产业,与仲恺高新区产生联动效应;通过沿江交通轴线,承接广州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的研发制造、生物技术、教育培训等产业,加强惠广合作,带动惠广合作产业区快速发展。

更值得期待的是,作为“丰”字交通网络主轴的惠州1号公路南北走向,连接起惠东白花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区、稔平半岛等沿海园区平台,这将是惠州未来发力海洋产业的“黄金通道”。

百年格局

推动城市从沿江时代向沿海时代迈进

多年后再回看“丰”字交通网络工程和“12345”综合交通发展格局,这或许是惠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举措。

惠州市市长刘吉指出,“丰”字交通网络工程将有力促进资源高效便捷流动,充分释放惠州广阔的土地发展空间和潜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价值,推动惠州从沿江时代向沿海时代迈进,奠定惠州未来百年城市发展大格局。

虽然拥有海岸线281.4千米(居全省第5),所辖海域面积超过4500平方千米(居全省第6),但从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惠州更像一个沿江城市。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主要是沿东江、西枝江和西湖发展,这种格局延续千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亚湾的开发发展,惠州城市重心向南部海滨区域转移,但始终缺少贯穿南北的直通大道,出海通道建设仍然滞后,这也减缓了城市向海发展的脚步。

“丰”字交通网络建设为惠州城市发展提供了新选择。“丰”字交通网络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连海”。网络中轴的惠州1号公路贯穿南北,将博罗、惠城、惠阳、惠东、大亚湾5个县区串联起来,直接通达海边,实现中心城区与惠州湾连接,推动陆海呼应、江海联动。

从沿江到向海,推动城市发展格局转变是惠州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的蓄力之举。近五年来是惠州城市发展格局变革的重要时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城市格局更大、层次更清晰。

2016年,惠州城市组团发展格局从原来的“一城三组团”(“惠城中心区—惠阳副中心区—陈江—仲恺地区”)向“一市六组团”转变。2017年,《惠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出台,对“一市六组团”的城市发展主骨架进行细化,按照“面朝大海、南进西融”的方向,规划提出“一区、三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网络型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城乡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划分更清晰。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从更宏观的视野提出,惠州自北向南将形成“1个生态发展区、1个城市发展区和1个海洋发展区”的“1+1+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交通的规划建设紧随城市格局变革脚步。惠州已明确将依托“丰”字交通主框架,打造“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模式,构建支撑“千万级人口”规模的“新城+组团”空间布局。此外,“丰”字交通主框架将对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外部资源,实现“向湾”目标,提升城市能级。

《惠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惠州交通建设工作将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为导向,锚定城市发展目标,为惠州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以交通建设为重要牵引,惠州正描绘一张城市发展的新百年蓝图。

■观察

强力度重广度

中山要“软硬兼施”加快入“湾”步伐

纵观古今中外,因区位而兴的城市不可胜数,但要将兴盛延续下来,非独外力可为之,历史可证明,区位优势更像是一座城市兴盛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地区成为世界上电子工业的主要创新中心。到上世纪80年代,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且拥有交通和靠近政治中心等区位优势的128公路地区却让出主导地位,被硅谷地区的所取代,后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电子信息创新高地。硅谷从中胜出,靠的是更活跃和更具包容性的创新氛围。从硅谷的案例来看,用“三分靠先天七分靠‘活力’”来总结地区兴盛规律更贴切。

中山正打响交通攻坚战,全面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体系。图为广珠城轨中山站。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与起步之初仍是旧金山湾区南部一片荒地的硅谷相比,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惠州和中山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历史机遇下,无论是惠州还是中山,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以交通为牵引,放大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但在交通背后,还有一套系统的城市升级逻辑。

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指出,决定城市成功的首要因素不是物理的基础设施,而是人力资本。从完善升级交通网络入手,惠州着眼“人与城”的关系,通过“交通+产业+城市格局”多管齐下,层层递进,盘活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对高端要素的承载力,这与惠州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现代活力新城”的目标相吻合。

对于中山而言,增强区位竞争力,也是增强城市活力的过程。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六大竞争力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区位竞争力。全会提出,中山要建设协同发展枢纽、要素流通枢纽、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枢纽”,以此将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而与要素流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相比,协同发展枢纽更注重在制度上进行整合,消除“制度落差”。在更加开放、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的发展环境下,占有区位优势的中山在“软环境”上升级,有望形成对各类资源更具吸引力的环境,为各类要素流动、聚变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